【论文】让德育之光洒满语文课堂-凯发k8ag旗舰厅真人平台
发布时间:2013/10/29 9:58:00 阅读次数:333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作为一名工作在中学语文战线的教育工作者,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挖教材,在教学的一点一滴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求知, 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中学语文由于具有进行德育渗透的厚实底蕴,更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纵观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美文如潮,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其中的德育元素更是俯拾即是:例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是记叙父女之间感人泪下的生死相隔父女情的名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无比自豪的口吻说明了苏州园林这一令人赞叹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余光中的《乡愁》流露着诗人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这些又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诗言志,文表情”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都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不同的课文,有着不同的德育目标。学生们通过学习课文,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德育渗透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 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热爱劳动、刻苦自律、奉献集体、勇于承担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的放矢。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今天学生的思想发展,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市侩、浅薄冲动的泥淖。比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当讲到鲁提辖为救金氏妇女三拳打死镇关西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我们看到有人被欺负,我们也非常生气,见义勇为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过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时代的局限性,在现代的法制社会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我们正当的权益。又比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的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那个罗敷真是太傻了,嫁给太守可以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还用在家里整天采桑养蚕吗?”教师不必急躁,应想到这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下产生的正常想法。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抓住德育素材,创设情境,重点渗透。
语文教材中可用作德育教育的素材很多。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做独具慧眼的伯乐,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从课文的题目、人物、事件、主题以及背景材料中挖掘出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素材,为创设课文情境打好基础。用朗读制造氛围,使学生似亲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教师只有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并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才能最终创设出逼真的课文情境,让学生全身心融人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1、诵读典型人物、情节,撼动学生心灵。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阿长的母性美、信客的诚信美、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坚韧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清高美、吴均淡泊名利的志趣美……使学生在这些审美教育中,思接千载,放眼未来。因此,在分析描写这些人物的作品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久而久之,使学生能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例如在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母亲“既是我的严师,又是我的慈母。”母亲在我犯错时惩罚我,置“我”痛苦而不顾。学生纷纷表示母亲太严厉了,但是当讲到母亲为“我”舔病眼时,学生们又非常的感动,在这个时机,我引导学生去想自己的母亲,正如胡适的母亲一样,她们对同学们的要求也很严厉,但也正是因为母亲对于我们的爱,母亲才严格要求我们。紧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一下母亲平时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回报母亲?妈妈的爱一下子涌到了孩子们的心头,他们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来回报母亲。这节课既对学生进行了亲情教育,又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欣赏优美景物,陶冶学生情操。
例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时,文中通过对三峡四季景色的描绘,写出了三峡地势的险峻,夏季江水的湍急,春冬之时山间的繁盛,秋季的霜冷凄凉。这样的描述使学生感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作者的热爱之情流溢于字里行间。再如在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时,当读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时学生领略到北国雪景的壮丽,也让我们看到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博大的胸襟和抱负。这里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颂扬,也有为守护“江山”而奋斗的雄伟气魄和壮阔情怀的抒发。又如在教学鲁迅的《雪》时,文中“如粉、如沙、绝不粘连、蓬勃的奋飞、旋转升腾”写出了北国的雪冰冷、坚硬、苍凉悲壮。体现了作者那种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此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更要注意使学生在对祖国的锦绣河山欣赏、赞叹的同时,培养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强其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3、品析经典名言,体悟人生哲理。
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由于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能够汲取精神养料。例如讲解鲁迅小说《故乡》,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的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还有莫怀戚的《散步》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什么是整个世界呢?因为中年人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由此,引导学生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去感恩父母。还有《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让学生学习范仲淹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从而树立起走出自我、胸怀天下、强我中华的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