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谈课堂教学个性化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凯发k8ag旗舰厅真人平台
发布时间:2022/5/9 10:10:00 阅读次数:316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体现学生的自主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要想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个性化需求 个性化培养 自主学习 能力提高
个性化教育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教育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中,个性化教育成为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美国、日本、法国、芬兰等纷纷开始了教育的个性化试点改革,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教育思潮。在某种程度上说,教育个性化的程度决定了该国或者该地区的教育发达程度。在我国国情背景下,我国人口众多,整体教育水平低下,扫盲教育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才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也就是说,贫穷的经济水平不可能产生发达的个性化教育。经过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持续发展,早已摆脱温饱的中国家庭进入小康。家庭的富裕直接带来人们对孩子培养的重视,对孩子接受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层次的思考异常关注,因此,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巨大空间。个性化教育是一个新事物,必然有它作为新事物的鲜明个性和特色,本文就自己的实践和认识,谈谈对该方面问题的理解。
一、个性化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引导,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个性化教育强调的是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学生是能动的而不是顺从的。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眼界的开阔,必然有一天,学生是不需要老师这根“拐杖”的,或者说,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更多的“拐杖”,以天下为师。这就水到渠成的实现了学习终身化。因此,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顺境和逆境中奋斗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成功后继续求知的精神。要引导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自制力,具有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具有自主学习的人生态度。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个性化教育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今天,必将显示出巨大的需求空间。个性化教育无疑在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专才和特才方面,培养人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和生命力,个性化教育也必将起到重要作用。老师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眼、脑并用,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我们该如何入手呢?
1、提出问题,预设情境,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作为一个老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要有兴趣与好奇心。问题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并富有情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有关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
创设情境是我们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如讲授旅游心理学中旅游之的气质一节中,我们就通过故事情境,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情这几个人的解决方法不一样呢?从而到处导出新课内容。又如会议服务,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王经理明天要在某家饭店内举行会晤,使用小会议室开一个小型会议。电话通知客房服务中心提供相应服务,服务员接到通知后会怎么办?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能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思维状态,能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盎然,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延拓创新,创设情境,增长自主学习的精神。
新课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学习。当然,这也离不开老师上课时的精心策划和指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各方面,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去发现一些与课堂内容有联系的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编辑一些问题,从问题中找出规律。比如会议服务,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会议前的准备,会议室的布置,会议的服务,会后整理等知识,然后请各小组自设情境,小组合作编排会议服务情景剧,完成服务表演,各组展示自已的学习成果,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方式,完成本部分教学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渗透了问题情境、探究情境、合作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始终在愉快,兴奋的过程中努力自主的思考、揣摩。最后明确学生讨论问题的共识。同时我除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问题,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这样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兴趣特别浓。而当学生此时情绪正高涨时,我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不仅要会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发现新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书本上遇见的常是一些较实际问题简单的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又正好是这些问题的延拓。
3、师生互动, 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
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就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就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驯服听话的孩子,师道的尊严就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比较难于做到的。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才能产生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4、 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很有作用的。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更要善于帮助他们总结归纳问题,使其认知水平有所提高。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要想带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在学习中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